全国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300强

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

健康无小事
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讲堂 > 健康无小事
传染病防控科普——手足口病
发布日期:2024-04-15
浏览量:207

  手足口病(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,HFMD)是由肠道病毒(Enterovirus,EV)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5岁以下儿童多见,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4-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峰季节,9-10月是次高峰季节。

  临床表现

  以发热、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。潜伏期为2-10天,平均3-5天,病情较轻,呈自限性,预后良好,7-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。极少数患儿的病情会迅速恶化,累及脑部、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。



  传播途径

 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(粪、口途径)传播,也可经呼吸道(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等)传播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。




  与其他疾病如何鉴别

  手足口病与丘疹性荨麻疹、水痘相似,发病后应注意进行鉴别诊断,一般可以通过发病部位、疱疹形态以及发病症状进行区别。

  手足口病发病部位在口腔、手足、臀部,疱疹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,周围可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,不疼不痒,恢复后不结痂不留疤,多存在厌食、咽痛、发热等症状;

  水痘遍布全身,多发于前胸后背处,头皮、脚底、手指、手掌也可见,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痘疹,在几小时后形似露珠水滴,椭圆形,壁薄易破,周围有红晕,中央有特征性“脐窝”,患儿无咽喉肿痛症状,但疱疹有痒感;

  丘疹性荨麻疹多发于躯干、四肢伸侧,水疱呈皮肤色或淡红色、淡褐色,大小不等,周围无红晕,夜间瘙痒较为明显,多影响患儿睡眠。

 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

  手足口病患者绝大多数可自愈,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以支持疗法为主。

  做好隔离措施,避免交叉感染;高热时应及时采取退热措施;并发细菌感染时进行抗感染治疗,如果存在咳嗽、流涕等伴随症状,适当增加对症治疗药物;患儿食欲下降,因口腔疱疹疼痛拒食时,应及时补液,避免脱水、电解质紊乱等。


 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

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。勤洗手,不要让儿童喝生水,吃生冷食物。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。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。


  EV-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-5岁儿童预防EV-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,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,间隔1个月,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。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。

科普供稿人:徐静